浅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 要: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空前,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已经迈入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结合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提出切合实际的合理化建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发展 因素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03-02

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空前,已经迈入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改革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总之,教育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全局。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一、现状

2009年,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可以说,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

1.高等教育研究生的现状。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增长14.45%;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19万人,增长9.50%;其中博士生24.63万人,硕士生115.86万人。毕业研究生37.13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增长7.69%;其中博士生4.87万人,硕士生32.26万人。

2.高等教育本专科的现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39.49万人,比上年增加31.83万人,增长5.24%;在校生2144.66万人,比上年增加123.64万人,增长6.12%;毕业生531.10万人,比上年增加19.15万人,增长3.74%。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1.48万人,比上年减少1.08万人;在校生541.35万人,比上年减少6.94万人;毕业生194.39万人,比上年增加25.3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1042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62.5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1051万人次。

3.高等教育教职工的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1.15万人,比上年增加6.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9.52万人,比上年增加5.77万人。生师比为17.27: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8.42万人,比上年减少0.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04万人,比上年减少0.28万人。

二、影响因素

(一)积极方面

1.高等教育机构增幅35%。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89所,比上年增加26所,比1998年增加698所,增幅35%。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比上年增加42所,比1998年增加1283,增长125%。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职(专科)院校1215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6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5个。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数十年间呈快速发展,但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数却是稳步发展。

2.生均预算内经费增长近20%。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年间,高等教育受大幅度扩招和经济软着落等原因影响,生均预算内经费多次出现负增长。高等教育历经十年的艰辛发展,2008年生均预算内经费再一次超过10000元,增长幅度超过两位数,均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特别是国家刚刚出台的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将加大教育投入和完善投入机制列为条目之中,体现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

3.培养人才超760万。从表2中可以得出,2009年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生、本专科生、成人教育人才分别是1998年的7.9倍、6.4倍、2.3倍,这样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经过十年的长足发展,培养出大量各级人才,为服务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分布在社会各个岗位。

4.校均规模过9000人。高等教育在校生平均规模,由1998年的3335人猛增到2009年的9086人,增长172%。在校生平均规模持续平稳增长。为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和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校培养学生的规模效益。

5.毛入学率达24.2%。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0%, 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是十年前的2.4倍。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化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截止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比上年增长7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2%。

(二)消极方面

从经费来源狭窄、政府责任不清、民办教育振荡、专业设置重复四个消极方面分析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结合实际数据分析,便于找出存在的问题。

1.经费来源狭窄。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坚持国家财政教育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和积极开展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始终贯穿改革的每个时期和每个环节。目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改革在初期取得了成效,但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比如捐赠和社会服务性收入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多个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投资主体多样化。

2.教育投入过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国际上较快的发展,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外中等收入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一般为4.35%,高收入国家为5.46%,平均水平为4.59%。我国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例,2005年为2.82%,2006年为3.01%,2007年为3.32%,2008年为3.48%。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家要求达到4%的目标,是典型穷国办大教育。

3.民办教育振荡。1949年,全国有大专院校205所,其中私立的81所,占39.5%。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院校。改革开放以后,民办高校又开始出现,2003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民办高校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共2263所,其中国家承认学历民办高校866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单一,90%以上的资金都是来自学生的学费,资金难题成为许多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美国是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最早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将民办高校分化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营利性民办高校,并以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管理。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驱利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本收益率,为营利性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

4.专业设置重复。当社会上对某个专业产生广泛需求时,由于高校之间无法了解其他高校对此作出的反应,使得各高校在不顾其他高校反馈的情况下增设了新的专业和扩大了招生规模,最终导致当时热点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远远超过了社会的总需求。这些超出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或者面临失业,或者选择其他专业的工作。

从有关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三个专业是哲学、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三个专业是医学、理学、工学。像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这类的专业,是高校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硬件设备就可以增设的专业,从教学和师资上看也为增设这方面的专业提供了有力条件,从而促使各高校大量设置这类的专业,导致供大于求,专业对口率就低;而医学、理学、工学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一开设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仪器设备,并且在师资上也不像文科类那样充裕,所以大部分高校不倾向于开设这类专业,其专业对口率就相对较高。高校有些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甚至只是名称变化,但所学内容相似,所学知识陈旧,无法跟上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专业所学内容差别不大,毕业后工作的针对性也不强却被细分成五个管理专业,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由于专业和所学内容的雷同性,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使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直接对口的专业。

三、建议及结论

1.科学界定投资责任。按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规范,中央财政的事权范围是“全国性事务”或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地方财政的事权范围是“地方性事务”或受益范围在某一区域内的公共物品的提供。我国目前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改革其实就是对高等教育事务“地方性”的确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高等教育主要是地方性事务,但某些事务却超出了地方性事务的范围,如地区差异的协调、高等教育的公平保障等,应视做“全国性事务”由中央政府承担,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的划分不应当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而应当根据具体的高等教育事务的特征来划分,属于地方性事务的由地方财政承担,属于全国性事务或地方不便履行的事务由中央财政承担。因此,必须建立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责任。

2.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在很大程序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在资金上依赖于教育性收费,处于“以学养学”的状态,政府资金扶助力度不够,相关机制严重滞后,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3.鼓励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了,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企业或者个人出于对学校的一种仰慕或者报答所采取的行动。这些捐赠行为对学校来讲是一种比较随机的行为,也是很不稳定的行为。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和规范企业或者个人向高校捐赠观念和行为,借鉴国外的捐赠行为,加强规范意识的建立,使企业或者个人能够认识到,捐赠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活动,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氛围,激励企业或者个人主动实进行捐赠行为。其次需要建立捐赠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使高等教育接受社会捐赠的管理应该公开、透明、公正,程序必须规范。最后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捐赠企业或个人,可以考虑申请当地政府给予表彰,满足捐赠企业或者个人的社会荣誉感。

4.实施教育金融。高校作为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建设的特殊机构,也离不开金融杠杆的作用。积极的高等教育投资策略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经济杠杆,充分发挥教育金融的功能,为高校发展开辟一条高速公路。

5.构建校际联合。校际联合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之内的构建高校联合体,充分发挥这个城市(区域)内各高校之间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条件优势,学生可以跨校选课,同时学生也可以享受到这个城市(区域)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减少了高校的重复投资,节省了高校教育经费。加强高校间教育教学合作与交流,加强高校联合办学,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与沿边城市多高校的联合办学优势,实施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规范二学位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

[本文属于黑龙江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黑龙江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建红.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解析[N].中国财经报,2008.01.21

3.王雪.经济学视野中的毕业生专业对口问题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10(12)

4.刘建发.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制保障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浅析 事业发展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