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温州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温州永嘉楠溪江中上游流域的古村落是文化温州社会发展过程中保留下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温州地区古建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在这里可以捕捉到数百年前先祖生活的记忆片段,体味正在远去的耕读民风和宗法习俗,找到极其稀有的古民居活化石,本文介绍利用最新的数字化科技手段——高清影像技术,对珍贵的古村落乡土文化和民俗进行全面的真实记录,达到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关 键 词】古村落 数字化保护 高清影像

一、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现状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温州永嘉县境内,它的流域夹在北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之间,最后汇入瓯江注入东海。自古以来,楠溪江流域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经济区和方言区,沿江两岸星罗棋布地散布着许多古村落,如建于晚唐的茗岙、下园,五代的枫林、花坛、苍坡、周宅等,两宋时期的芙蓉、岩头、蓬溪、溪口等,一共有28座村子。

由于近年来商业经济和旅游活动的影响,村民们纷纷建造了许多全新的砖瓦房,甚至拆除或改造乡土古建筑,建起了手工小作坊,改变了原有的村落布局,千年来形成的和谐村落环境以及文化遗产渐渐消失殆尽。虽然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但可以利用最新的数字化科技手段——高清影像技术,对珍贵的古村落乡土文化和民俗进行全面的真实记录,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二、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数字化保护平台

数字化保护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采取各种方式的保护,其核心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原始信息的最大获取。如对古村落的乡土建筑规划、风土人情和居民生产生活等内容可以使用高清晰度的数字相机或数字摄像机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照片图像或视音频影像资料,并使用二维图像处理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处理及保存。而对于大型古建筑的保护,如民居、宗祠、庙宇、书院、戏台、路亭等,还可采用近景摄影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实物的扫描后,将CAD图纸转化为立体的三维模型,实现对建筑结构的矢量记录,再将纹理材质附到三维模型上,合成渲染出近似真实效果的三维虚拟场景;或采取三维扫描仪或者全景多角度拍照,进行最接近真实的数据录入,达到全方位保真的目的。

高清影像(High Definition)是近年来才发展普及的一种获取影像信息的格式,这种格式的产生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清影像的画面通常比较锐利,影调丰富,色彩真实。当图像的分辨率达到1920×1080不管在电脑显示器上,还是在投影机或者电视屏幕上,画面都不会出现“噪点”和“模糊”等现象。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被拍主题的局部细节、色彩信息和材质质感等。所以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数字化保护手段,是现如今比较新颖而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有效保护方式。

三、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功能主要是用高清摄录设备拍摄的影音资源,将研究对象转换成电子资料,保存在多媒体数据库存储器内,并通过网络提供相关资料给用户。

具体过程和步骤如下:选取典型的村落-->对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对调研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素材拍摄采集计划-->设备选型-->实地进行数字化采集-->素材后期加工-->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存入多媒体数据库-->用户界面设计-->实现资源的网络共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完整细致的拍摄出高清度的素材,好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课题选用了Canon公司的5D Mark II数码单反相机为主要拍摄器材。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5D2为全画幅CMOS数码单反相机,既可拍摄单幅照片,又可拍摄视频短片素材,成像器件CMOS尺寸达到36x24mm,与传统胶片的感光面积一样大,可保证拍摄的图片素材达到传统35mm胶卷的质量,像素和清晰度十分优秀,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素材都可达到1920x1080的高清分辨率标准;其次,古村落一般室内照明条件差,5D2的大尺寸的成像器件具有纯净的高感光度特性,其感光度范围为ISO100-3200,能够在低亮度拍摄环境中避免素材出现过多的噪點,保证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的拍摄;第三,就是丰富的镜头阵容能够充分满足对古村落的拍摄需求,本项目选用了EF 24-105mm f/4L IS USM标准变焦镜头与佳能EF 16-35mm f/2.8L II USM广角镜头EF100-400mm f/4.5-5.6L IS USM长焦镜头,焦段范围涵盖了古村落中各种视角的拍摄需求。此外,Canon相机的重量轻和尺寸小,很适合跋山涉水的拍摄环境,永嘉地区地处丘陵地带,拍摄设备轻便小巧可以提高数字化素材的拍摄的效率保证拍摄进度。

四、楠溪江实地高清影像素材采集的策略分析

楠溪江的文明史是从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的,经历两次中原衣冠南渡,下游和中游区域人口密集,村聚相望,从东晋时起,历代都有代表当时最高文化水平的学者文人们到这里来任地方官,可以说是诗文累累,遗迹历历,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和谢灵运。上游山民谋生相对艰难,远不如中下游那样水土丰腴,衣食有余,所以读书科举的成绩不像中游那样出色,保留的古建筑类型较少,村落规划也不大严谨。此外,由于下游村落距离温州太近,早就经过社会变革的改造,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点。所以本次数字化保护任务的重点是楠溪江中游的岩头、苍坡和芙蓉三个村子。

我们对古村落的拍摄记录从以下四个角度着眼。第一,人文层面,主要包括村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耕读文化和山水情怀;第二,规划层面,包括古村落的布局结构、选址和水系;第三,建筑层面,包括居住建筑、礼制建筑、祭祀建筑、文教建筑、防御建筑和商业建筑;第四,匠作层面,包括大木作、小木装修和砖石作。拍摄完成的大量图片、视音频素材也是按照以上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每个村落的制作细节:

(1)岩头村

岩头村是楠溪江流域最大的古村落。在楠溪江200多座古村落中,岩头村是唯一以一整座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村寨,因此和水利设施相关的丽水桥和丽水长廊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拍摄点。

岩头村的丽水长廊是一条沿水而建的廊棚式长坝,典型的江南一带的建筑风格。丽水街上有90多间店面,为两层楼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多宽的道路。有屋檐披盖,以利于行人遮阳避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选择在村东的“献义门”长廊入口处的一幢两层楼房屋上的平台作为取景点,进行全景的俯视拍摄。因为丽水长廊长达300多米,所以在拍摄时,先拍摄全景,之后用摇镜头移镜头拍摄丽水长廊的局部,交待其方位和建筑风格。同时,可在丽水长廊的走廊中,拍摄一段模拟第一人称视角在廊间行走的镜头,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丽水长廊内部的建筑结构情况也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

丽水长廊是村民日常的生活场所,近年来也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建筑多为现代翻修,所以拍摄素材时,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街桥整体的“势”,而非建筑的细节匠作层面。

岩头村的正门是位于北面的“任道门”,周围的金氏大宗祠、贞洁坊和进士牌楼构成了岩头村的礼制中心,这个中心有一条笔直往南的大道“进士阶”,贯穿全村,直通到村中心的重要的商业建筑——苏式店铺。对于苏式店铺的拍摄,我们采取先“立面”,后“大样”的方式,分别从各个立面进行整体拍摄,然后对局部的槅扇门和槛窗的小木装饰进行细致采集摄录。

岩头村还保留了大量的祭祀建筑,位于村东南部的塔湖庙可以代表这一类古建筑的布局特點。塔湖庙为三进两院,后进为两层阁楼式和映月池。整个庙门、正殿和阁楼还包括对面的戏台可以采用“一气呵成”的拍摄方式,表现各个主建筑的位置关系,然后对各个建筑的大木作如柱、粱和柱顶石进行分别拍摄,其中木柱础是分多个种类的,岩头村的虎爪形柱础是楠溪江流域现存等级最高的柱础。

接官亭和乘风亭是楠溪江中下游典型的路亭,路亭一般都为木质结构,里设美人靠或者栏杆凳子,给走山路累了的过客休息,拍摄依然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

(2)苍坡村

苍坡村最值得纪录的就是它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布局理念——“文房四宝”。村西笔架山,以两方池作“砚台”,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的3000亩平畴以为纸。村子是建于955年,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溪门、笔街、李氏大宗祠、太阴庙、仁济庙,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鹅卵石寨墙,墙内树龄很老的榕树,树下的望兄亭和檐上的龙,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可谓触目皆古。在拍摄时,主要注意对村子“立面”的连续拍摄记录,这一段里面位于村子的东南角从寨门到望兄亭大约90米长,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要注意各个主体的布局格调,尤其对高约2.5米的砖石作寨墙粗矿轮廓的展现。

每个村子必有一座正门,苍坡村的“溪门”和芙蓉村的“旗门”都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代表,苍坡溪门有许多圆柱形的木头搭建而成,像是一环扣一环;芙蓉旗门是一座三开间、歇山式两层楼阁建筑,整座门楼高8米。拍摄素材时要表现出“门”的气宇轩昂,适用广角镜头进行仰拍。

(3)芙蓉村

“七星八斗”是芙蓉村内一种独特的村落布局方式。“七星”是指村内主要道路的交汇点,“八斗”是指散布在村中的五个水井与三个水池,呈八卦状,分布于村中水渠的交汇点。因为条件限制,拍摄者无法拍摄俯视的大全景,只能逐一取景,通过对素材的后期制作,将布局的全貌展现给观众。对芙蓉池与芙蓉亭的拍摄,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村民在芙蓉池浣洗和倚芙蓉亭的“美人靠”悠闲自得的状态上,突出人和古村落的自然融合。

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实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把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变成数字资源,加强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扩大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同时,深入研究高清扫描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水平;也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姿艳等.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保护和发展[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历史文化保护[C].2007.

[2]Air夫妇,走读·楠溪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罗彦,蒋淑君.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推荐访问:温州 流域 数字化 影像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