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组化学名词的定名

摘要:介绍了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期间,原子量与相对原子质量,配位化合物、配合物和络合物,富勒烯与石墨烯等几组有争议的名词的审定及经过,分析了定名的理据。

关键词: 化学名词,审定,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配位化合物,富勒烯

中图分类号:H083;N04;O6-0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14

Abstract: During the working period of Second Chemical Term Authorized Committee, several groups of controversial terms (molecular weight,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coordination compound, coordination complex, fullerene and grapheme) were reviewed and nam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aming and reviewing process, and explains reasons behind this work.

Keywords: chemical terms,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molecular weight,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coordination compound, fullerene

2004年1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主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的白春礼院士担任,副主任由张礼和院士担任。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期间,公布了《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2005年),出版了《海峡两岸化学名词》(2013年),预公布了《化学名词》第二版(2015年3月)。

在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工作中,某些名词的定名有过比较大的争议。作为该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笔者主要介绍其中几组重要的、争论较多的名词的审定经过。从这些名词的定名始末,可以一窥名词定名之审慎以及名词审定工作之不易。

一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

原子量,译自英文atomic weight, 是由化学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Dalton)在19世纪初提出的。在那个年代,所谓物体的“重量”还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许多人把“重量”作为“质量”的同义词;人们还不知道有同位素存在。道尔顿在提出原子论的时候,强调了“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于是atomic weight这一名词应运而生,其含义就是“原子的重量”,中文名为“原子量”。中文没有把atomic weight直译为“原子的重量”,而是把它翻译成“原子量”。现在看来,这个译名的好处在于它既包含了英文atomic weight的本来含义,又可以避开后来产生的“质量”和“重量”之争。

200多年来,“原子量”这个名词已在世界上被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所接受,但在20世纪 60年代初却引起了一场争论。 1961年世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决定采用12C作为原子质量的基准, 当时物理学家决定对某一核素的质量采用atomic mass来表征,这对化学家提出了挑战,是否也同时要将atomic weight改为atomic mass? 当时,国际原子量委员会(ICAW)决定废弃atomic weight, 将the commission on atomic weights改为the commission on atomic masses, 并建议今后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table of relative atomic masses)。这一建议遭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总部的强烈反对而未获批准。到了1969年 ,原子量委员会做出了仍保留atomic weight的决定,其理由是:(1) atomic weight具有传统的含义, 所有使用原子量表的人都能正确理解;(2) atomic mass (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对核素而言的 ,是用来与元素相区分的;(3)修饰词relative实在是多余的;(4) atomic weight可能误导读者认为表中的数字有量纲,改成atomic mass同样不能消除最基本的误区。

1993年,中国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GB 3102.8—1993公布,其中将“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改为“相对分子质量”,这些名词出自国际标准化组织文件ISO31,part8: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做此更改主要是为与国际接轨。

自1993年国标公布后,2001年初中新课标化学教材开始使用“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2004 年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开始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目前,在中学教材中早已全部过渡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名词。

但是关于原子量、分子量的定名在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标准应向国际标准靠拢,但更多的学者,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认为:虽应向国际标准靠拢,但名词命名主要是根据概念内涵,不一定对译;另外,对于使用时间长且影响大的名词还要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因素。过去英文名用atomic weight,现在ISO取消atomic weight这一名词,改用relative atomic mass有其概念明确之处,但历来中国人所称的“原子量”就表明其所定义的特殊之比的内涵,已约定俗成,明了易懂,不必随英文改为“相对原子质量”。

200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50多位院士联名写过一份书面意见给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张沿用“原子量”一词。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与《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社共同展开了调研,发函广泛征求高等院校专家们的意见,调研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共收到来自科研、教学、出版界67位专家的来稿、来函。其中支持保留“原子量”“分子量” 的23位, 占34% ; 支持使用“相对原子质量” 的15位, 占22 % ;建议两者同时使用的29位, 占44%[2]。《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4期刊登了多位专家对此名词的命名的意见和建议。

大部分专家认为:科技名词的内涵随历史发展而变化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今,人们早就不会将“原子量”理解为“原子的重量”了,因为只要学过高中物理,谁都会懂得质量和重量不是一个概念,懂得原子量这个名词不涉及重量,只涉及质量。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客观上并不会变动,而对应于元素的原子量则不然,它不仅仅取决于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准确度,也取决于它的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准确度。而后者的不确定性并不仅仅取决于测定准确度,还取决于取样,而且还会因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正由于这种复杂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每两年要审定并公布一次新的原子量数值。由此可见,保留原子量这个名词有助于对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内涵的全面认识,避免引起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复杂性被简单化的误解。

目前绝大多数西方教科书仍然使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但是如果立即弃用相对原子质量,将使国标缺乏连贯性。因此,经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讨论,现阶段将“原子量”(atomic weight)作为正称,“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atic mass)作为“原子量”的同义词使用。同样,将“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作为正称,“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作为“分子量”的同义词使用。

二配位化合物、配合物、络合物

关于complex的中文定名问题,在1993年开展化学名词审定工作时,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络”字的含义(网状、缠绕)能形象地揭示此类化合物的特点。另一种意见认为“配”字的含义“按照适当的标准或比例加以调和或凑在一起”,更能体现此类化合物的属性。当时专家们讨论的结果是暂时全部保留。目前,这两种名词均已广泛使用。在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工作中,专家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 compound, complex)为正称,简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其定义为:中心原子(或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络合物”一词因使用历史较长、应用范围较广、含义较宽故仍保留使用。

三fullerene和 graphene的中文定名

金刚石和石墨是我们熟悉的三维结构碳材料。1985年,零维的fullerene的发现第一次从维度上丰富了碳材料。1991年,一维的碳纳米管的出现再一次将碳纤维的维度扩展到一定的空间。2004年,首次成功分离出单层石墨片——二维的graphene,碳的同素异形体不断被丰富。这三种材料的发现者也分别被授予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08年的科维理(Kavli)纳米科学奖、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关于fullerene的定名

对于C60这类分子,国内外学者先后用过多种名称。英文因C60分子的外形像足球,称它为footballene;因分子外形像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设计的圆屋顶,称它为buckminster fullerene、bucky ball、buckminsterene、fullerene 。最终IUPAC采纳了美国化学会的建议,目前国际上已大多采用fullerene这个名称。

fullerene是一个家族,包含一系列的由碳原子组成的物质,如fullereneC60、fullereneC70等,且C60、C70本身还具有许多异构体。具有封闭的笼形结构(符合欧拉定理)的碳,除C60、C70外,还有C28、C32、C50、C84、C90等,以及巨型封闭笼形结构的C240、C540等。由此可见,fullerene本身是作为一个碳的家族的名字提出来的。

199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对fullerene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国内的科技文献对fullerene有多种译名,没有统一的规范。当时已有的名称就有:富勒烯,球碳,球烯,碳球烯,碳笼烯,笼碳,足球碳,团簇碳,碳笼,布基球,芙(台),碳簇(台),碳簇烯(台),碳烯簇(台),等等。

《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1期刊登多篇专文就该定名进行探讨。2005年,笔者再次函征国内从事过或正在从事fullerene领域研究的专家意见,得到的反馈是:赞成富勒烯定名的占80%,赞成“砆”作为简称的占30%。

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以及业内专家的多次探讨,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即将公布的《化学名词》将fullerene定名、定义为:

富勒烯(fullerene),又称“球碳”。闭式空心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碳原子簇的统称。为双数碳原子构成的闭合稠环体系,其中12个为五元环,其余为六元环。最著名的为C60,由12个五元环,20个六元环围成。

定名为“富勒烯”的理由如下:

(1)fullerene一词英文是fuller加后缀ene,中文名“富勒烯”由英文fullerene音译而来。

(2)fullerene的结构里有共轭C=C双键,这是将fullerene译为“富勒烯”的另一个理由。

fullerene是固态非金属物质,不是脂肪族碳氢化合物,但其主词“烯”容易与有机化学中的“烯类”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如“乙烯”等)相混淆。这是反对采用“富勒烯”的专家们的主要理由。但“富勒烯”一词广泛使用几近30年,已约定俗成,业内专家大多已认可。

为避免富勒烯名称的缺陷,采用“球碳”作为fullerene的又称,原因如下:

(1)fullerene只含碳元素,是石墨和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不是化合物,因此称其为“某某碳”是合情合理的。

(2)fullerene是呈球状或椭球状的碳分子,在“碳”前面加上修饰词——“球”,可以形象地表达其分子的立体构型特征。尽管这种碳分子的特征很多,但“球”形是这种分子的最基本、最简单、最重要的特征。

(3)“球碳”一词一目了然,含义简单。在现代基础教育(包括普通中学、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等)中,以及高等学校为文科学生开设的以普及化学知识为目标的化学课程中,不需要对化学结构讲得很深入,“球碳”这个形象、生动的名词用在这些教学层次上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有专家提出fullerene简称为“砆”,此建议在函征时也获得了30%专家的赞成,赞成的理由如下:

(1)“砆”是个单音节词,对于组成和结构更复杂的具有很长音节的fullerene衍生物的系统命名,“砆”比“富勒烯”更简明。比如,以共价键使单一的 [C60]彼此相连的(C60)n可命名为“聚砆”;K+C-60可命名为“砆化钾”。

(2)“砆”是fullerene第一个音节的音译加上表示非金属固体单质的偏旁“石”,符合构建化学名词的这一约定俗成的习惯。以“石”为偏旁符合化学名词的系统性[3]。

但“砆”为古字今用,了解、认识它的人很少,因此并不利于推广和应用。几十年来,“砆”的使用并未为业内专家认可并使用(经中国知网查询,很少用“砆”来表述fullerene),经过慎重考虑,暂不采用“砆”作为“富勒烯”的同义词。

2.关于graphene的中文定名

graphene 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以苯环结构(即六角形蜂巢结构)周期性紧密堆积的一种二维碳材料。目前已经约定俗成的叫法沿用了“富勒烯”的定名方式,称为“石墨烯”。但也有不少专家对其叫“烯”表示很大的反对意见。原因如前所述,graphene和fullerene一样,是固态非金属物质,不是脂肪族碳氢化合物,但其主词“烯”容易与有机化学中的“烯类”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如“乙烯”等)相混淆。因此也有专家提出又称“片碳”,来弥补“石墨烯”引起的歧义,又能与“富勒烯”的又称“球碳”相对应,从而成为一个体系——都是碳,形不同而已,而且通俗易懂,可广泛用于科普报刊和中学教科书。

graphene的中文定名目前还有待化学、物理、材料、语言界专家的共同讨论。

四审定工作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

这次审定的过程中,尚有一些名词暂未统一:potential译为“电势”还是“电位”,over potential译为“过电势”“过电位”还是“超电势”“超电位”,kinetics、dynamics 译为“动力学”还是“动态学”,transfer译为“转移”还是“传递”,system译为“系统”还是“体系”,excess译为“超额”还是“过剩”?以上这些名词的定名未取得共识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历史较长,应用范围较广,且各分支学科使用习惯不同,故而很难求得一致。期待在今后各学科的沟通交流中,这些名词能够逐步得到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文鼎.两种用法都可以[J]. 科技术语研究,2005,7(4):26.

[2] 魏星.编后语[J].科技术语研究,2005,7(4):27-28.

[3] 石磬.以“砆”替代“富勒烯”的九个理由[J].中国科技术语,2007,9(1):31-34.

推荐访问:定名 名词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