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比较研究

摘 要:通过对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的比较,提出了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00f2008105-0071-05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观,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非生产性功能需求日趋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纷纷提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思路,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是实现农业生产性功能的内部调整,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功能的多样化拓展。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市因各自的地域特点、发展历史以及城市定位而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三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的比较,能够更好地发现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1 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农业发展空间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比重均不大,2005年三地农业用地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7.4%、45.13%和59.3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11%)。农业在三个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都很低,不是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健全京津沪三个城市的产业体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协调区域整体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2001—2005年,京津沪三地的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相比较而言,天津的下降速度慢于其他两地。同时,三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也很低,这说明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特别是北京、上海,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比2001年下降了将近1/2,而天津在这方面下降十分缓慢(表1)。

1.2 农业内部结构

总体来看,三地农业内部结构较为合理,种植业比重正在逐年下降。2005年与2001年相比,北京的林业和畜牧业比重都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畜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种植业;上海的林业比重上升幅度很大,说明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营造,而天津农业在畜牧业和渔业比重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林业比重却出现下降,且所占比重过小,不利于天津生态环境的发展(表2)。在种植业内部,天津的粮经比例已达到57.6:42.4,北京为60.4:39.6;上海为41.1:58.9,天津居中。

1.3 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中,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设定了一套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一级系统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出能力四大部分,合称农业现代化指数。该课题组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998—2000年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走了不足1/3的路程,其中上海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最高,已经走完了2/3的路程,农业现代化指数达到66.68%;其次是北京,已经走过了3/5的路程,农业现代化指数达到60.11%;再次是天津,走过了一半多的路程,农业现代化指数达到52.10%。由此可见,这三个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相比较而言,天津与上海和北京还存在差距。

1.4 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均重视采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农业生产由单纯的种植、养殖业向加工、销售、流通领域延伸,采用“企业+基地”、“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方式,完善龙头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增收。2005年,北京、上海、天津分别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11家和10家,天津略少于北京和上海,说明天津的农业企业规模和实力仍有不足。三地均有大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大批农户掌握技术、面向市场、持续增收(表3)。

1.5 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在农民收入水平上,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均处于全国前列,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分别居于第2、第1和第4位。如表4所示,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三地中最高,达到8247.77元,分别是北京的1.12倍和天津的1.48倍。北京、上海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快于天津,2005年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19.1%和16.7%,而天津仅有11.2%。这说明天津农村居民实现收入持续增长的手段还较为单一,都市农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收入构成分析中可以看出,天津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远低于其他两地,仅占到48.8%,而上海则高达74.7%,与此相对应的是天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较高。这说明天津农村第二、三产业尚不发达,都市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不强,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中,不论是支出的绝对数量,还是占总支出的比重天津都远低于北京和上海,说明天津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还不强,而都市农业所应提供的相应产品和服务也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6 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及科技水平

在投入方面,天津的农民家庭生产费用支出比重高于北京和上海,说明天津的农民家庭对农业的生产性投入要高于北京和上海,天津农村居民收入的很大比例投入到生产领域中,也解释了为何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很低。同时,三地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比重都不大,其中北京最高,上海最低,天津居中(表5)。不过近年来天津正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设立了多项农业专项基金,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在产出方面,北京的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均处于三地最高,上海居中,天津最低,说明天津都市农业在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化运作和规模化经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表5)。

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都市农业要求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对三地农业科技投入和效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方面,天津发展速度较快,处于三地领先水平,说明天津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天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都在三地处于落后地位,反映出天津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表6)。

2 京津沪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及模式比较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三地都以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2.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厦模式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与首都的功能定位相契合,发挥首都在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本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北京根据首都大都市及其延伸带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在全市规划建设5个农业发展圈,采取农业功能开发与农业体系建设配套发展的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农业功能拓展的指导思想下,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推进机制,重点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体系和组织创新体系四大农业体系建设,使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与统一。在实际发展中北京尤其注重对农业休闲旅游功能的拓展,2005年全市民俗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分别比上年增长23.5%和40.8%,全市各类观光农业园区已有2000多个。

2.2 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及模式

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凸现经济、生态和服务三大功能,特别强调发展循环农业和构建会展物流、科技信息和质量认证等服务平台。上海根据城市地域特点和农业功能定位,规划了四大农业发展布局板块,采用由城郊型农业逐步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过渡的发展模式,实现都市农业三步走:即到2005年,建成发达的城郊型农业,形成以城郊型农业为主,都市型农业为辅,两者结合的转型农业;到2010年,建成准都市型农业,形成以都市型农业为主,城郊型农业为辅的农业;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都市型农业,形成经济、生态、服务三大功能和农业科技、信息、加工、贸易四个中心。上海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注重对服务功能的拓展,大力培育外向型农业和会展物流业,2005年口岸农产品出口达到8.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自产农产品出口4.3亿美元,增长8%。

2.3 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及模式

天津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于拓展安全健康农产品供给、就业增收、服务辐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功能,由以保障城市居民鲜活副食品供应为主的农业形态向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方面需求服务为主的农业形态转变。在农业发展“一圈两带”的经济功能布局基础上提出了建设4种类型的都市农业发展区的规划设想。天律沿海都市型农业采用的是依托城郊资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统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联动,工农联动,不断提高融合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根据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天津提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外向型农业等6种模式农业,以提升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整体实力,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 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议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天津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有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等。同时,天津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位,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天津的农业功能拓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衔接也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发展尚不充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3点建议。

3.1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体系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在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防护林带、农田林网,提高林木覆盖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与评价。实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程,以保护水源水质为中心,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合理规划污水管网,减少污水对水源的污染;本着“节约用水,利用污水,减少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回升,合理利用地表水”的方针,综合利用,开源节流,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缓解用水、供水矛盾,减少对水源的生态冲击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3.2 发挥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展农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天津的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推动农产品物流和贸易发展,提升农业出口创汇能力。凭借天津的科技基础、资金优势和人才储备,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输出、引进、交流与合作,在农业设施装备应用、种子种苗生产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率先接近或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起到科技示范、展示作用。发挥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为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市场、科技、教育、信息服务,不断强化在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3.3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

积极促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将观光过程、观光活动本身纳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过程。向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突出天津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景区特色和产品特色,创造具有竞争力价值的品牌,增强吸引力。向科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的科技内涵,将现代农业中每一种涉农的具有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可休闲性的自然资源和涉及农、林、牧、渔业的每一项生产过程都合理纳入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范畴,构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天津市统计局,京、津、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分析『EB/OLl,Http:Uwww_bh,gov,cnlbh/systeml20071061291000005851,shmd,2007—06—02.

[3]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与实证分析[EB/OL],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4625c49,aspx,2004—01一14.

[4]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黄学群,天津措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327—331.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8]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农业发展 京津 研究 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