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矿难简单又复杂


打开文本图片集

血腥的矿难新闻总能占据媒体的头版或封面,但用慈悲的心来看,媒体的关注并没有能改变中国矿工的命运,而这正是这个行业的特性所造成的。

煤炭行业过去高危,现在依然,只是死亡的人数在下降。2009年,美国矿难死亡人数达到有记录以来最低。

促成伤亡下降的是,安全标准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同时,地表开采和富有争议性的削山开采也使得地下开采也逐渐走到地上,当然这种开采方式也需要视煤炭储层的地质结构而定。

中国同样需要提升整个煤炭产业发展程度,同样需要提升技术和安全标准。但是,问题是技术可以通过采购先进装备来迅速提升,但安全标准却仰仗于社会治理水平的进步,说白了就是能否真的把人当人看,尽管很简单却很难。

这需要有行政力的驱策和规范,更需要市场的助力,两者如同车之左右两轮,缺一不可。在中国,让人叹息的是,行业内的政府推动的兼并重组,让市场的力量萎缩,而以另外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展现出来。

2009年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关注过中国矿难,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胡星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说道:“我们没有草根民主,没有独立工会,没有监督和利益平衡,没有任何问责官员的体制。”

在没有真正把人当人看之前,尽管,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设立了热线电话,建立了网站,甚至奖励举报,但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美国华裔媒体人 Tom Ling)

围观

阿呆的点点滴滴@:一条人命,十年前最多十万,这还是有良心的大公司,正式员工。至于临时工,平时没福利,退休以后没工资,出了事故公司也要藏着。辛苦了一辈子,也就是活了一辈子,这就是生活吧。每次听见矿难新闻,我总是心有戚戚。

燕娃娃归来@:“容忍的底线越来越低,新闻的门槛愈来愈高!”这是最无力也是最悲哀的,矿难如此,强拆如此,校车如此,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如此。

回复_本质安全是动态的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人本安全管理相对于本质安全中物的状态、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等三要素而言,更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也是三要素中最活跃、最易变化、最难掌控的因素。

核电不可预知?

自从日本的毁灭性的核事故在世人面前上演以来,很多人开始重新评估核电的潜在成本和好处。在国外,核电建设、核材料的存储和安全监控机制已经到位,但是,还有许多未知的变量,使得监管机构进行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网友 jackve123@)

回复_正因如此,中国国家核安全局(NNSA)局长李干杰曾发出警告,“如果我们对核电事业的过快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这将威胁到核设施的建设质量和运作安全。”在制度层面进行立法,已经成为核电发展的先决条件。

事态

目前至少有36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原子能法》或《辐射防护法》,包括美、俄等核工业发达的国家,也包括缅甸、印尼等核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只有《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八部行政法规,以及一些部门规章。

在分利模式错位、安全监管混乱及各种复杂利益纠葛的背景下,矿难并未消失,只是变得愈加隐蔽而已。

在内陆核电广泛规划后,中国核电厂址正愈发稀缺化。与此同时,有关核电选址程序的论证正引发公众新的不安。

推荐访问:矿难 治理 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