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地区渔具产业创新的发展研究

【摘要】针对威海渔具产业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所获取的实际信息,从这两个方面描述并分析了阻碍威海渔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关键点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开发垂钓运动文化和建立区域创新机制这两个意见。

【关键词】产业集聚;渔具产业;市场结构

一、引言

威海渔具产业从1981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化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从而使当地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渔具产业集聚区。但我国国内渔具市场的自身缺陷阻遏了该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区域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受到错误的市场信息诱导而扭曲。而区域产业的成长演进机制主要包含:需求集聚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地方化知识积累机制。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上这些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地助推区域产业的演进。因而威海渔具产业同实现理想市场均衡相背离的内部组织结构导致威海渔具产业集聚区无法依靠正常的机制不断进步。本文以上述的演进机制为视角,结合威海渔具产业的实际情况梳理威海渔具产业的弊端,并提出了针对企业和政府的治理意见。

二、威海渔具产业的症结

1.渔具市场的缺陷

我国渔具市场从消费者角度讲,消费容量弹性低,消费群体范围相对固定,层次差异不显著,对产品差异性识别度不高,高端消费阶层少。从市场规划看,各地都拥有本区位企业,全国市场破碎,自主品牌开拓国外市场的举措初步开始,但同美、日、韩著名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劣势。从消费文化上讲,整个垂钓运动的潜在文化价值挖掘力度不充足及垂钓自身局限性使得该运动普及情况不理想,运动潜在吸引力还未展现,从而导致消费者消费理念,习惯的传统性和市场的狭小性。整个渔具市场天生就患有结构不健全的病症。

2.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对集聚区发展机制的影响

(1)威海渔具产业内共有1200多家企业,其中拥有一定规模的则达23家。整个产业以部门单一,结构功能不完整的小型企业为主。在23家正规经营的企业中,这有4家拥有山东名牌称号,1家为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区域创新的企业主体数量偏少。威海渔具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产业内在演进动力的发挥。

(2)由于渔具市场容量相对固定且消费者偏好并不明显,威海渔具的经销商利用这一情况,制造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既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压低购进价,又可以将质量较好的鱼竿抬价售出。这种不规范的产业链条无疑让各小生产商得不到市场的准确信息,又让其集中精力于价格战,极大削弱了各小企业进步壮大的机会。而且,令作为产业集聚的优势之一:需求集聚机制受损。区域产业的扩张吸引力受到遏制,反而使得威海渔具产业的真实应有的规模大小受到干扰,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对威海渔具产业正常演进的阻碍。

(3)企业个体在相互交易时可以部分地充当市场的替代者。而不良的产业链代表了企业间难以存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这使得整个产业对现有资源的配置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判断。除此之外,没有良好地协作关系也意味着,企业间社会资本的匮乏。这无疑不利于各个企业间信息传递、合作渠道的建立。诸多企业结构单一,只存在生产为中心的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也限制了整个区域产业集聚发挥地方化知识积累机制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众多企业的目标市场过于重叠,市场档次低,产业链结构不清晰,这些多方的不理因素汇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态格局。让威海渔具产业的准入门槛降低。各厂家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收获大量利润,这样的环境滋生出的机会主义使得企业只要保持相同的生产状况,不轻易冒险采取创新策略。综上所述,产业集聚的诸多机制因较大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而被限制。

3.威海渔具企业的产品销售问题

现在的大多威海渔具生产厂家在产品流通领域的分销这一环节缺乏管理。导致产品在各地的货源及其各层级价格体系混乱。让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不合理,为窜货烂价有了存在的可能。让代理商可以制造产品的不透明性,规避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性,既可以控制货源、压低进价,又可以抬升售价。这不仅牺牲了生产商品牌影响力,又使得生产、销售两环节间的信息反馈、互动机制难以建立。使在生产领域拥有技术经验积累的厂家无法发挥出自己现在有的一定创新力量。

4.威海渔具企业管理问题

由于渔具销售本身具有季节性。这对于小型生产厂家的影响明显。因为其销售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靠一年一度的渔具展览会来拿到订单和二是借助威海旅游业来扩大自己的销量,而这两条途径都受到时间的影响。繁多的同质小厂家会在销售淡季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也因此而大为缩减,相反提高流动资本的比率,这样会使各小企业并不乐于去改进自己的生产设备、加工器具等,令渔具产业整体的生产条件日益恶劣。

对于大厂家而言,企业内部部分技术人员由于能及时从公司获取信息与技术并且熟悉渔具市场准入门槛低、机会主义盛行的特点,会择时选择脱离企业,自立门户来谋取更大的利益。这些员工的举动无疑给大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人力损失和技术创新的风险。而且其在技术方向上的决策相对而言比小企业更加规范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炭素纤维高端材料的研制、对饵料、钓竿花色、渔轮上的创新之间存在着向后者的侧重。对于生产某一部件的厂家同可独立生产这些部件的厂家之间存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重叠。这两点现象显示出大公司对仅有的一定科研力量的领域分配、对技术创新的定位上存在管理问题。并且威海渔具生产厂家的技术上创新环境并不理想。建立国家级技术研究室是产业处在初级阶段,并不成熟时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式。

三、威海渔具产业治理建议

1.开发高端市场

由于高端市场的开发不完整,且这一新兴市场因国内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性的存在,在地域分布上也具有不均的特点;消费偏好更带有追求卓越的倾向,潜在利润丰厚,忠诚度高这样的特点,能引发全国其他地区龙头企业在这里的全新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局限于规定现定规模的竞争,在于全国主要公司的接触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

这意味着,当政府在扶持本地区的渔具产业时,通过国内平台的建设,加强跨区交流,能有效避开市场内的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干扰,形成国内各知名渔具企业间高水平竞争的格局,为个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2.发展区域创新制度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往往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现下政府的区域创新制度安排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即通过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而让市场发挥技术创新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的渔具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新的模式:从外部引进专业研究中心,同时让大企业内部扩大研究部门的规模,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对信息渠道的建设,为这些研究中心或部门提供技术向产品转换的平台;根据威海渔具企业软实力上的不足,引进相关的设计、营销公司。这样做能让不具有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研究主题可以快速让知识产业化,产生利润,形成资金链,缩短研发周期。典型的集群一般有五类机构:成品商、客商、供应商、中介服务组织、规则管理机制,理顺这五类机构间的关系,让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网络。下图为政府创新主体的作用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共分出以上五个主体,让大型企业的生产、研发两个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运行机制为,在整个营销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研发部、大型企业内的生产部、及外来研发部形成第一个循环作用机制。让外来研发部与企业研发部形成竞争环境,同时两者皆与大型企业生产部相联系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若大型企业研发部不断壮大并达到一定程度,则外来研发部退出这一循环,起到辅助发展作用。这意味着大型企业研发力量进入新的高度,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此时外来研发部完全进入第二个循环,与政府技术平台、其他生产企业组成的另一个循环。在政府的协助下辅助小企业的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进入门槛。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1-318页,第12-21页,第154-166页

[2]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28页

[3]刘秉镰,杜传忠.《区域产业经济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288页

推荐访问:威海 渔具 创新 产业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