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制品业专利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我国乳企需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提升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乳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乳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利润相对丰厚,吸引了众多进入者,国内乳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爆发性增长期。2006年,国家颁布的“十一五”计划中包含了牛奶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按目前的乳品消费收入弹性粗略计算,在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乳业能够继续保持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成长。面对如此有利润空间的市场,跨行进入乳业的企业逐步呈现增长趋势,例如果汁业老大汇源集团、饲料大王新希望集团、浙江娃哈哈集团、宁夏新华百货公司等。而且跨行进入的一般都是在食品行业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在品牌认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乳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表》(IPC)(第8版)的规定,分类号A23C涉及的乳制品大致包括奶配制品、代乳品、奶油、黄油、干酪、干酪代用品、酪乳、乳清、其他乳制品等。

我国乳制品专利技术现状分析

为了能使读者对涉及乳制品的专利技术有所了解,笔者主要在中国专利数据库(CNPAT)中对涉及分类号A23C的乳制品相关专利申请进行检索,筛选出相关的专利文献,然后将所检索到的专利申请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乳制品相关专利技术的现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发展趋势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类型,涉及乳制品的专利申请绝大多数属于发明专利申请,而申请人如不要求提前公开的话,发明专利申请通常是自其申请日起18个月后才被公开,即能够被检索查询。因此,截至2010年11月15日笔者检索时,2009~2010年申请的部分专利尚未公开,因而这两年的申请量未能完全统计在内。

1 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一般来说,申请日反映申请人取得技术成果并开始寻求专利保护的日期,能客观表明专利申请技术的发展规律。CNPAT库中已经公开的涉及乳制品的申请约为3009件,从图1可以看出这10年申请量总的趋势是逐年递增,尤其2008年的申请量在已公开的年份中达到峰值,为570件,包括国内508件,国外62件。这里所说的国内申请是指申请人(包括中国大陆以外的自然人和法人)直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国外申请是指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

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

笔者选取了包括中国、美国、日本、瑞士、荷兰、法国、新西兰等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分析对象,对其申请量分别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10年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的、涉及分类号A23C的乳制品专利共计2933件,中国国内申请量为2416件,占82.37%。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申请中,日本、美国、荷兰、瑞士、法国的申请量位列前五位,其中日本的明治、雪印乳业,美国的卡夫,荷兰的联合利华,瑞士的雀巢,法国的达能等都是世界知名乳企,其产品和技术在全球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3 申请人类别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的2416件申请中,个人申请为1090件,与企业(公司、厂矿)申请的947件相差并不大。但企业和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申请,科技含量要明显高于个人的申请。笔者认为这与乳制品的特点有关。乳业是一个涉及奶源生产、原奶市场、乳品加工的产业链,需要投入复杂的生产加工设备,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也很大,而个人由于条件所限,申请主要是对乳制品配比多样化进行选择。国外的申请人绝大多数为公司(集团),尤其是知名的国际乳企。

4 申请人分布情况

以分类号A23C和申请时间为检索条件,在CNPAT库中检索出2000~2010年国内外申请量处于前十名的申请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集团(公司)申请大大领先于个人申请,蒙牛、伊利两家公司作为中国乳品双巨头企业,其专利申请量占据了前两位。国外申请人中,久负盛名的雀巢公司,以55件申请量位列国外申请人申请量之首。

5 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

笔者选择了2000年以来申请量在30件以上的前七家乳企,对其2000~2010年各年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从图4可以看出,这10年间,国内乳业三巨头蒙牛、伊利、光明的申请基本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3家企业的申请量较之前5年有了明显增长,尤其是蒙牛,2007年申请量比2006年增长了123%,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86%。伊利2008年的申请量比2007年增长了193%。这显示出这两家企业在意识到专利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之后,乳品研发处于尤为活跃的态势。而国外的乳制品企业,一般采取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途径,因此考虑到专利进入中国国家阶段以及国家公布的时间,部分申请量并未被统计,导致申请总量不高,例如雀巢,也只有44件。总的来说,4家国外乳企10年来专利申请量基本上是逐年递增的,但是增长比例并不突出,可以说较为稳健。

6 蒙牛公司专利申请及授权状况分析

2000~2010年,蒙牛公司共计申请184件涉及A23C的发明专利,截至笔者2010年11月中旬检索时为止,授权专利达到16项,在国内申请人中名列首位。这16项专利主要涉及包含调味乳、酸乳、发酵乳在内的液态乳制品及其生产方法,产品呈现多元化,没有固态奶粉,这与蒙牛公司主攻液态奶的发展方向有关,体现出蒙牛在液态奶的技术研发上实力强劲。从申请时间来看,在2000~2004年间,蒙牛只在2002年提交过4件申请,从2005年以后申请量逐年递增,尤其在2008年,达到了峰值83件。由于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截至笔者检索时,2008年的83件以及2009年申请的52件有相当一部分正处于实质审查阶段,不排除其中部分申请将来会获得授权。

7 伊利集团专利申请及授权状况分析

2000~2010年,尽管伊利集团申请了108件涉及A23C的发明专利,但从表4可以看出,截至笔者2010年11月中旬检索时为止,授权专利只有5项。分析原因,—方面是在2000~2004年间,伊利集团的专利申请大多为外观设计,而最能体现科技创新含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为零,108件申请主要是2005年以后申请的,尤其是2008和2009年,申请量均为44件。由于发明专利申请审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截至笔者检索时,相当一部分申请正处于实质审查阶段,不排除其中部分申请将来获得授权。

笔者通过统计蒙牛与伊利的授权专利,发现最能代表国内乳业的这两家公司,产品相对比较集中,同质性强,无论是花色品种还是外观包装,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各生产厂家生产线和包


打开文本图片集

装设备基本雷同,导致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而国外的乳制品种类非常丰富(除液态奶、奶粉、干酪、奶油、黄油、冰淇淋、雪糕、炼乳等大品种外,每个大品种内又有很多小品种),产品结构也逐渐从传统的液态奶转向附加值更高的奶酪、各色冰淇淋等新产品。

8 雀巢制品(瑞士)公司专利申请及授权状况分析

2000~2010年,雀巢公司在涉及A23C的55件申请中,已经拿到19项专利,这其中还包括未审结的案件。从表5可以看出雀巢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深厚底蕴和功力,其授权专利不仅包括奶粉、浓缩奶这样的成品,还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这样的微生物个体,产品不仅涉及乳制品,更延伸至药物组合物。这反映出雀巢在乳制品领域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相信其未结案件中还会有部分申请将来会得到授权。

对我国乳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 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增强

用专利指标作为表征企业创新竞争实力的一个指标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其依据在于创新目的的价值分析。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体现竞争主体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通过形成市场控制权,进而获得丰厚的创新利润回报。微软公司知识产权总监奥拉西奥-古铁雷斯曾经说过:“专利数量的多寡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但前提是这些必须都是高质量的专利。”作为一名知识产权领域的实战派专家,他的此番言论无疑道出了专利状况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专利数量固然重要,但具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专利更是制胜之本。因此国内的乳企应注重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施,从已公开的专利中掌握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产品开发的起点,避免重复性、低水平专利的申请。对于自身科研成果,企业应及时提出专利申请,在充分了解我国专利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提高专利申请的撰写水平,有效地对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进行专利保护;同时,重视与科研单位的合作,适当引进已授权的专利技术,在减少自身研发成本的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企业通过专利技术占有、控制特定地区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抓住当前契机,提高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对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技术转让、专利融资、PCT国际申请都给予申请人不同程度的资助与奖励。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都要评出中国专利奖(金奖、优秀奖),奖励影响国计民生的优秀专利,还为各个省市建立专利数据库,免费提供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上述种种举措给了国内众多乳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契机,国内乳企完全可以借助以上的众多机遇,切实规范行业运作,加强差别化经营,通过采用GMP/HACCP/GAP等国际先进的管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对于我国乳企来说,专利制度是其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优势的有力工具之一,只有积极申请高水平专利,合理、科学地运用专利,并对其进行依法保护和实施转化,才能形成期盼已久的“科研一成果一经济利益一科研”的良性循环,才能使企业占领市场份额和保持优势地位,打击竞争对手和防御侵权,从而获得更加丰厚的效益与回报,促进乳企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不断提高我国乳业的科技水平。

推荐访问:乳制品 现状分析 专利 建议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