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解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明确各省在旅游经济发展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分析影响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的因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QAP分析方法,可视化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形态特征,实证分析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呈现出典型的整体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网络密度低、网络关联度高,各省在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不可或缺,整体网络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2)个体网络特征分析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特征。(3)块模型分析显示,旅游经济净溢出板块主要由安徽、江西、甘肃等中西部14个省份构成;湖北、重庆、辽宁8个省份组成的板块二具有典型的“经纪人”特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和内蒙古5个省份属于净受益板块;上海、浙江、广东和福建4个省份组成的板块属于双向溢出板块。(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资源禀赋不同、交通可进入性差异、旅游业发展潜力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相邻与否等因素对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块模型;QAP(二次指派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标识之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做出全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个新矛盾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体现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业地区发展不协调、旅游供给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作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五大幸福产业之一,旅游业平衡协调发展不仅能够为全国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增进人们美好生活的质量,更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从1978年鄧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开始,1985年国务院批准《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2000年)》,到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出台指出“……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再到现在的“全域旅游”“旅游+”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些政策在助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正是在这些理念和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今,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旅游之林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旅游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资源禀赋和所处区位不同,不同省份旅游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中东西部地区不同省份旅游产业的发展格局、在整体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完全不一样。由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旅游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仍然需要作为重点课题不断加以研究。

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一直是区域旅游经济平衡发展研究大课题的核心论题。旅游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早已注意到中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和优化研究以及旅游流空间结构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进一步结合地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实证测度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的研究更是有待进一步加强。事实上,从宏观上把握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形态,准确识别其影响因素、估测这些因素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地帮助制定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政策,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并可视化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形态,分析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因素并对其影响程度加以科学检验。

1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网络结构、旅游政策主体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系、旅游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结构以及区域旅游营销网络结构等方面,涉猎范围较广,研究内容也较多。我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同样较为丰硕,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旅游产业聚集结构、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特征等方面尤为突出。与此同时,这些文献均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检验。就区域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主题研究而言,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网络结构同样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如Hsin-Yu shih分析了中国台湾南投16个自驾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彭红松等以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并佐证了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一边缘结构。王永明等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2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的节点结构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并提出了旅游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相关策略。上述研究主要以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仍然以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为主。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是以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研究为核心主题,如周慧玲和许春晓借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方法,研究了湖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特征。虞虎等研究了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空间发展模式。王俊等运用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对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的促进效应。这些研究为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有益的借鉴。

推荐访问:中国 因素 结构 影响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