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配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片区(一期)市政配套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第二章

  项目背景 -------------------------------------------------4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 ---------------------------------------8

 第四章

  建设条件 ------------------------------------------------10

 第五章

  建设方案 ------------------------------------------------16

 第六章

  节

  能 --------------------------------------------------46

 第七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47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 -----------------------------------------54

 第九章

  项目组织和实施计划 ---------------------------------55

 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

 第十一章

 经济效益分析 ----------------------------------------65

 第十二章

 意见和建议 -------------------------------------------71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编制依据

 一、《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 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 三、《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 四、《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五、《福建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 六、《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总体规划》 七、《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 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的通知(闽政[2007]28 号)》 九、《泉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泉港石化工业区总体规划》 十一、《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泉港石油化工区规划调整说明的报告》(泉港政[2005]综 154 号)

 十三、《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泉港区石化基地规划范围调整的报告》(泉港政[2006])

 十四、业主关于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第二节

 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片区(一期)市政配套 工程 二、承办单位:泉州市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三、项目性质:新建 四、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 五、项目地址: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西南侧,项目范围东至东邱路,西至规划的桥溪路(不含桥溪路),南临规划的天竺路(不含天竺路),北至规划的南垦路(不含南垦路)

 六、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区占地总面积 2939.46 亩,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对区域内的场地进行回填平整、整个片区内道路工程、配套的给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绿化工程、电力电信管线通道、管廊通道等设施的建设。其中全区土地平整土石方量为758.3万方,区间规划市政道路共 6 条,分别为次干道 3 条(其中施厝路宽度为 32 米、南埔路及埔海路为 24 米);支路 3 条(东邱路、仑埔路、柳厝路,宽度均为 20 米),道路总长 9.740 公里。

  七、项目总投资额:95007.0 万元 八、建设年限:三年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项目区内道路

 项目区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详如下表:

 道路技术指标表

 道路等级 技术标准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设计车速(km/h)

 50 40 30 最大纵坡(%)

 3.0 3.0 3.0 最小纵坡(%)

 0.3 0.3 0.3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1350 600 500 凸形竖曲线推荐半径(m)

 5000 3000 2000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1050 700 600 凹形竖曲线推荐半径(m)

 3000 2000 2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40 35 30 二、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 95007.0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8.19%,财务净现值 FNPV=98.10 万元。

 第四节

  主要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对于加快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快泉港区乃至泉州市的经济发展。促进泉州中心枢纽城市的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建设本项目对于加快泉港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成为技术含量高、聚集效益高、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级石油化学工业区,使泉港今后更好地发挥“先行、龙头、示范、支撑”作用,实现“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科技带动”,以福炼一体化一二期为龙头,“上游带下游、下游促上游”双向推进,形成较完整的中下游产业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8.19%>8%,财务净现值 98.10 万元(I C =8.0%)>0。本项目的建设可行。

 第二章

  项目背景

 一、泉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泉州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中部,枕山面海,北距福州 197km,南距厦门 l04km,东南隔海与台湾相望。泉州市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四连冠”及“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泉州市行政区域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港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金门县(待回归)等 l3 县(市、区、管委会),市域面积 11015km2 ,常住人口 779 万人(未包括金门)。

 2008 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705.29 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 14.1%,经济总量连续 10 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20.30 亿元,增长 1.0%;第二产业增加值 1605.64亿元,增长 14.7%;第三产业增加值 979.35 亿元,增长 14.8%。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85.2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4.4%,其中出口57.96 亿美元,增长 16.4%;进口 27.25 亿美元,增长 45.7%。

 泉州市基础设施完善,位列全国投资硬环境 40 优,“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在陆地交通运输方面,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 555.11 公里,其中,新建公路 80.08 公里。全市通车总里程达 13920 公里,比上年增加 80.08 公里;公路里程、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里程、高级及次高级路面里程、水泥混凝土路面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首位。福泉厦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泉州至

 三明高速公路已于今年 3 月 15 日通车;全市已基本建成以福泉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国道 324 线、省道 307 线、308 线等为主骨架,连接中心城区、经济繁荣区及港口、机场、铁路中心站,辐射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成为全国公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其他交通运输方面,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223.90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 120.67 万标箱;连接鹰厦铁路的漳(平)泉(州)肖(厝)铁路已全线通车;泉州晋江机场先后已开通 20 多条国内航线及香港、菲律宾等国际包机航线。全市拥有 500 千伏变电站 2 座,220 千伏变电站 l0 座,110 千伏变电站62 座;市区现有水厂日供水能力 27 万吨;目前已建成福建省本地网中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齐全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覆盖了全市、县、乡及大部分行政村。

 在城市建设方面,近年来泉州市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2008年末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 91 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 5 平方公里。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 153 公顷,总绿地面积达 299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 3240 公顷,绿化覆盖率为 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11.6 平方米;市区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为 363 公里,营运车辆 764 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 851.65 万平方米,城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二、泉港区社会经济概况

 泉港区位于福建中部沿海的湄洲湾南岸,东经 118 度 25 分,北纬 24 度 50 分,与惠安、仙游、莆田接壤,并与台湾隔海相望,北距上海港 510 海里,南望黄埔港 540 海里,东至基隆港 174 海里,是东南海上航线的辐射中心。1996 年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同年 12 月挂牌成立。全区陆域面积 306.03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105 平方公里。泉港区现有人口 36.94 万人,主要以汉族为主,兼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

 少数民族。辖 6 个镇、1 个街道,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也是一座新兴的石化港口城市。

 近几年来,泉港区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8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28.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0%;农业总产值14.42 亿元,增长 0.9%;工业总产值 408 亿元,增长 10.4%;石化工业总产值 196.3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48.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401.17 亿元,增长 13.7%。

  泉港区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疏港公路、连接国道 324 线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区内已有等级公路总长近 90 公里。日供水 26-52 万吨的湄洲湾南岸引水工程已建成供水。泉港区区内已投放运行的变电站有三座。110KV 仙 境 变 电 站 装 机 容 量 为 2 × 20MVA, 电 压 等 级 为110/35/10KV;220KV 塘头变电站装机容量为 3×120MVA,电压等级为 220/110/10KV,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工程与泉州程控联网,建有 4 个程控模块局、2 个电讯基站;已开通 4.5 万门程控电话,可满足对外联络的需要。

 三、项目区规划背景

 由于泉港区具有发展石化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竞争优势,因此福建省和泉州市将石化产业集群作为泉港区精心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泉港石化工业区已初具规模,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海洋集团聚苯树脂公司、谓洲湾氯碱工业公司等一批大型石化企业在区内发展建设,2005 年 7月,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在泉港石化工业区开工建设,将把福炼公司现有的炼油能力从 400 万吨/年扩大至 1200 万吨/年,同时还将建设 80 万吨/年乙烯和 100 万吨/年芳烃装置,该项目的建设将使泉港石化工业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带动石化下游加工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一批大型石化和

 物流项目正在建设和积极推进中。根据《泉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福建省谓洲湾石化基地总体规划》的要求,到 2010年泉港石化区将完成建设投资约 400 亿元,实现石化产业总产值600 亿元以上,年炼油能力达到 1200 万吨,乙烯、合成树脂产能达到百万吨级,初步建成国家级石化基地,为将泥洲湾石化墓地建成为具有国际最先进规模和水平约石油化工冬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泉港石化工业区在实施各项规划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出现了土地审批过于宽松、个别项目布局不尽合理、部分企业给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此,为实现发展目标,尽快盘活土地,合理布局,确保福炼一体化二期等重点龙头项目的用地,完善区内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就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泉港石化工业区的工作重点。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 繁荣海峡西岸经济

 泉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是全省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泉州市地理位置正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部,上承省会福州可至浙南温州,下连经济特区厦门可达粤东潮汕平原。建设本项目,可加快泉港区石化工业的发展速度,促进泉州中心枢纽城市的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二、加大对台招商引资

 泉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 44.8%约 900万祖籍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利用与台湾的“五缘”“六求”优势,充分发挥泉台之间产业互补优势,努力加大对台经贸力度,开创了对台经贸合作新局面。但在全国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中,泉州利用台资出现下滑,与泉台关系极不相称。建设本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泉州独特的对台区位和人文优势,借助政策体制优势和品牌效应,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竟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台湾大公司、大项目,培植配套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承接台湾相关产业板块式转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技术、管理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三、建设中国石油化工名城,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链 泉港石化工业区为国家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福炼一体化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项目带动和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发挥,湄洲湾港口群进入建设加速期,泉港石化基地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周期。以福建炼化一体化工程为龙头,带动合

 成材料、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一系列开发,形成较强的产业链。

 因此,建设本项目对于加快泉港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成为技术含量高、聚集效益高、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级石油化学工业区,使泉港今后更好地发挥“先行、龙头、示范、支撑”作用,实现“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科技带动”,以福炼一体化一二期为龙头,“上游带下游、下游促上游”双向推进,形成较完整的中下游产业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优化投资环境 泉港是中国规划建设中的大型石化港口城市,是国家规划建设的湄洲湾石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石化工业龙头区域。它以港口物流为依托,以石化产业为支撑,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八方客商纷至沓来。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对于加快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快泉港区乃至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

 本项目的建设,将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众多拟入住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和新的发明专利,可推动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业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质的提高和规模扩张,促进粗放型经营向资金、技术、人才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得到发展,逐步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

 第四章

  建设条件

 第一节

 基础设施条件

 一、交通

 拟建项目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地处泉港区东南部。324 国道和福厦高速公路纵贯泉港区,形成一条强有力的交通走廊,其中324 国道在境内的长度为 18.5 公里,福厦高速公路在境内的长度为 15 公里,并设有驿坂和涂岭两个出入口。区域内的公路主干道,已建成的有东西向的涂肖路和驿峰路,南北向的南北三路和南山公路,以及临海的沿海大通道。泉港区有深水岸线 11 公里,可建万吨至三十万吨码头泊位。漳泉肖铁路已全线贯通,并经潭平与鹰夏连接,在泉港区境内的长度为 19 公里,规划设置了港前站、安兜工业站和施厝工业站三个货运站,在港前站和施厝工业站附近分别安排 50 公顷和 70 公顷的铁路仓储用地。泉港区距厦门、晋江、长乐机场均在 1 个半个小时车程内。

 目前,泉港区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二、供排水

 本工业区的水源为湄洲湾南岸引水工程,供水采用分质供水,工业水厂在工业区外选址建设,生活水由湄南水厂供应,可满足项目的供水条件。项目区的污水全部由污水管网收集后,经处理达标后,集中深海排放,可满足项目的排水、排污条件。

 三、供电

 泉港区区内已投放运行的变电站有三座。110KV 仙境变电站装机容量为 2×20MVA,电压等级为 110/35/10KV;220KV 塘头变电站装机容量为 3×120MVA,电压等级为 220/110/10KV,且预备

 有三个回路,规划从水口电站直接获取电源,线路按 550KV 设计220KV 运行;在城市中心区新建 110KV 输变电站一座。泉港电网外线将与省网、华东网并联运行,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四、通讯

 泉港区目前有两个电讯基站、四个模块局,4.5 万门程控电话巳与全省程控线并网,可满足泉港与外界的联系。更大规模的通讯系统正在规划建设中,市话局号装机容量为 10 万门,总出局电缆对数 ll 万对,长话线路 4000 对,设 4 万门汇接母局 1 个、2 万门汇接母局 3 个,采用光缆传输,并逐步配备卫星通讯终端站,港区自动拨号电话系统可覆盖湄洲湾港口区域。

 五、建筑材料来源

 本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石料、砂等建筑材料可在当地市场上采购,直接汽运到工地。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一、

 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西南侧,所在地地势基本平坦,主要属于冲淤积平原及滩涂地貌。项目用地现状多为滩涂。

 二、

 工程地质

 整个场区路域部分一般均为滩涂或覆盖厚度不大的褐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所揭示的底层分布及地质特征简要描述如下:

 ○11 淤泥(Q 4m ):深灰色,流动~流塑,饱和。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含少量石英砂和贝壳碎屑,夹腐殖质。该层在项目区域内分布较少,厚度 2 米左右,强度低。

 ○12 淤泥中粗砂(Q 4m ):深灰色,流动~流塑,饱和。主要由粘、粉粒及石英沙砾组成,混砂砾粒约 30%,夹较多的有机质

 和贝壳碎屑,底部含砂量较多。该层在项目区域内分布广泛,厚度 1.8-3.8 米,属高压缩、低透水性土。

 ○13 含泥中粗砂(Q 4m ):灰黄色,状态松散,饱和。主要由石英砂砾组成,颗粒不均匀,含泥约 10%,底部夹少量碎石、贝壳碎屑。该层分布较广,厚度 0.20~5.80 米。标贯 4~6 击。

 ② 1 可塑残积砂质粘性土(Qel ):灰白、灰黄、黄褐等色,可塑,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2 毫米颗粒含量约 10%。该层广布全区,厚度 1.30~10.30米。标贯修正击数 11~32 击,地基承载力允许值 180~220kpa。

 ② 2 硬塑残积砂质粘性土(Qel ):灰白、灰黄、黄褐等色,硬塑,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花岗岩结构清晰: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2 毫米颗粒含量约 10%。该层广布全区,厚度 0.50~11.30 米。标贯击数 30~49 击,地基承载力允许值250~300kpa。

 ③强风化花岗岩(r):浅黄色、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芯呈砂砾状或碎块状。该层广布全区,厚度变化较大,最大达 27 米,最小 0.40 米。标贯击数大于 50 击,地基承载力允许值 350~800kpa。

 ④中风化花岗岩(r):灰黄、灰白、灰黑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上部裂隙较发育,岩芯较破碎,呈块状;下部较完整,呈短柱状;岩体完整性一般,岩芯采取率在 80~90%之间。

 ⑤微风化花岗岩(r):灰白、灰黑等色,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岩芯呈长柱状。岩体完整性一般,岩芯采取率在 90%以上。

 三、气

 候

 本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

 温暖湿润,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1.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 19.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37℃,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2.2℃。7~8 月平均气温 27.2℃,1~2 月平均气温11.40℃。

 2.气压 年平均气压为 1012.1 百帕,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 1011~1013 百帕。一年中 1 月气压最高,平均 1019.6 百帕;7 月气压最低,平均 1003.9 百帕。

 3.风况 本区域常风向为北北东,频率为 39%;强风向北东;多年平均风速 5.6 米,最大风速 24.7 米,大风日 11 天。台风多发生在7~10 月,1956 年~1976 年共 21 年中,在福建登陆台风 45 次,其中正面袭击湄洲湾南岸惠安县 6 次。

  4.降水

  该区年平均降水量为 1033.3mm,历年最多降水量 1477.9 毫米,历年最少降水量 628.9 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数(25 毫米)为 12 天。

  5.雾况

  雾多发生在春季 3~5 月的下半夜至清晨,历年平均雾天数为 6.7 天。

  6.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7%,多年最大平均相对湿度 81.6%,多年最小平均相对湿度 10%。

 四、水

 文

 1.潮汐 湄洲湾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型,潮位特征值如下(以“罗星

 塔零点”以下 1 m 算起):

 最高潮位

 7.55m 最低潮位

 0.59m 平均潮位

 3.39m 平均高潮位

 6.03m 平均低潮位

 0.92m 平均潮差

 5.11m 最大潮差

 7.59m 最小潮差

 2.22m 2.潮流 湄洲湾水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由于受地形控制,港内潮流形成比较稳定的往复型潮流。流速特征是大潮大于小潮,表层大于底层。涨落潮最大流速绝大部分均出现在高潮前后 2-3 小时,且多出现在表层和中层,实测涨潮最大流速为 2.45 m/s,落潮最大流速为 1.94 m/s。

 3.波浪 湄洲湾湾内以风浪为主,偶尔有涌侵入。年平均波高 0.3m,常浪向东北,最大波高 1.4m。强浪向为东北,最大波高 2.09m。

 五、地

 震

 拟建项目区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和平潭平原~东山澳角断裂带之间相对稳定的地块内。除个别转孔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层较厚外,未发现有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现象,整个场地相对稳定。

 本区地震基本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建筑场地类别为 II 类。

 第三节

 软环境条件

 该项目的建设得到泉州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对本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为项目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福炼一体化项目是福建省石化产业和湄洲湾石化基地今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对于将湄洲湾石化基地建设成国家级、世界级石化基地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根据《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总体规划》安排,福炼一体化二期项目将在南垦片区建设。对此,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指出“石油化工要加快“福炼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石化工业基地。要以泉港石化基地为先导,加快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 由此可知,本项目的建设具有很优越的软环境条件。

 第五章

 建设方案

 一期项目位于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西南侧,项目范围东至东邱路,西至规划的桥溪路(不含桥溪路)、南临规划的天竺路(不含天竺路),北至规划的南垦路(不含南垦路),规划总面积 2939.46亩,本项目作为片区的市政配套工程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土石方工程,项目区围合区域道路及其区内相应配套、给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绿化照明工程、电力电信管线通道、管廊通道工程等。

 第一节 方案依据

 一、《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控制性规划》(2008.1)

 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

 三、《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四、《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五《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六、《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

 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八、《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九、《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JGJ50-88)

 十、《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十一、园区地形图

 第二节 道路工程

 一、道路现状

 项目区现有村庄之间为一般水泥路相连,这些水泥路均为低

 等级的乡村道路,路面狭窄,破损严重、线型标准差,再利用价值比较低,项目区东侧的沿海大通道将成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对外交通主要联系通道。

 二、 道路平面布置

 1.路网结构 本项目区路网总体为方格网结构形式,呈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其中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南埔路、柳厝路、埔海路,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包括东邱路、仑埔路、施厝路。路网系统纵横交错,并形成环状交通,从而形成一个对外交通便捷、对内交通顺畅、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园区路网格局。本期工程建设的道路包括 3 条次干道和 3 条支路。拟建道路基本情况详见表5-1 及附后总体路网图。

 道路一览表

  表 5-1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性质 红线宽度(m)

 道路长度(m)

 1 东邱路 支路 20 1550 2 施厝路 次干道 32 1860 3 南埔路 次干道 24 2410 4 仑埔路 支

 路 20 1820 5 柳厝路 支

 路 20 860 6 埔海路 次干道 24 1240

 合

 计

  9740

 2.道路等级和功能规划 按区内路网功能将道路分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

 (1)城市主干道:为进出项目区交通提供安全、高效、快速的服务,为城市各组团之间的长距离交通联系服务,为疏通东西向、南北向的交通功能服务。

 (2)城市次干道:连接城市主干道,为园区用地提供通道,服务于中长距离的交通联系。

 (3)支路:承担短距离的交通,直接为园区用地服务。

 3.道路平面技术指标 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一期区域内次干道 3 条总长 5.510km,支路 3 条总长 4.230km,各道路起终点坐标长度详见上述表 5-1,道路平面设计主要技标准详见表 5-2。

 道路平面设计主要技术标准表

 表 5-2 序号 道路等级 技术标准 主干路 次干路 1 设计车速(km/h)

 50 40 2 不计超高最小平曲线半径(m)

 400 300 3 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平曲线半径(m)

 700 500 4 平曲线最小长度(m)

 85 70 5 路段停车视距(m)

 60 40 6 路口停车视距(m)

 45 30

 三、道路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形式、部分尺寸均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设计车速、交通特性等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行人的交通安全、通畅。

 根据路网功能,列入本次建设的道路包括次干道和支路两个等级,其中次干道 3 条,其中施厝路宽度 32 米,南埔路、埔海路宽度 24 米;支路 3 条,分别为柳厝路、仑埔路、东邱路,宽度均为 20 米,道路断面布置见表 5-3。

  道路横断面布置一览表

  表 5-3 道路 名称 道路宽度(m)

 布

 置

 方

 式 次干路 32 4.0(人行道)-3.75(非机动车道)-8.0(机动车道)-0.5(隔离带)-8.0(机动车道)-3.75(非机动车道)-4.0(人行道)

 支路 20 2.75(人行道+绿带)-14.5(车行道)-2.75(人行道+绿带)

 次干路 24 2.5(人行道)-2.5(绿带)-7.0(车行道)-7.0(车行道)-2.5(绿带)-2.5(人行道)

  四、路面结构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人行道砖铺筑,其中机动车路面抗折强度为 5MPa,非机动车路面为 4.5MPa,其各结构层如下:

 机动车道:面层:水泥砼板厚 22cm-24cm;

  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厚 20cm;

  垫层:级配碎石厚 15cm; 非机动车道:面层:水泥砼板厚 20cm;

  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厚 15cm;

  垫层:级配碎石厚 15cm; 人

 行

 道:面层:5cm厚人行道砖+3cm厚5号水泥沙浆;

  基层:15cm 厚 5%水泥稳定砂石; 砼路面与道路管槽相接处设置路面搭板。由于部分路段填方

 量较大,路基会有不同程度下沉,可充分利用该区域充足的雨水资源及采用人工浇水自然下沉后,再利用压路机等重型机械压实,使其密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才铺设水泥砼路面。

 五、路基工程

 项目区用地现状为平原低丘地形,西南侧为山体,多为低洼地,还有部分养殖场,西南侧有零散村庄民房。

 1.道路竖向 (1)以《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为依据,满足城市道路技术标准。

 (2)以《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现状地势、地形特点,充分、合理利用地形。

 (3)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减少土方工程量,力求道路标高接近现状地面标高。

 (4)满足地面雨、污水的重力排放要求。

 (5)充分考虑现状村庄场地及周边现状道路标高,保证其与新建道路良好衔接。

 (6)满足城市防洪防潮规划的要求。

 2.主要技术标准 结合实际地形及防洪要求,本项目道路东部最低控制标高均在 5.5m 以上,结合上述原则进行竖向布置。

 道路竖向布置主要技术标准见表 5-4。

 道路竖向规划主要技术标准

 表 5-4 道路等级 技术标准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备注 设计车速(km/h)

 50 40 30

 最大纵坡(%)

 3.0 3.0 3.0 最小纵坡(%)

 0.3 0.3 0.3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1350 600 500 凸形竖曲线推荐半径(m)

 5000 3000 2000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1050 700 600 凹形竖曲线推荐半径(m)

 3000 2000 2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40 35 30 3.路基工程 本工程基本为填方路段,在地质较为理想地段,可直接用土石填至标高,并按规范对碾压质量进行认真控制和监测。路基填土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要求填土密实度达到 90%以上,对 80厘米深度内要求压实度达 93%以上。为了确保其密实度,路堤必须分层(层厚 30 厘米)填筑压实。对低洼潮湿地段的路基,应适当提高其设计高程,使之处于干燥、中湿状态,以保证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 20Mpa。

 六、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口的类型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流量大小、公共交通站点的设计以及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等确定。本工业区范围内全部采用平面交叉。

 道路平面交叉大部分采用十字交叉方式,为了提高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对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之间的十字交叉设红绿灯组织交通,并对部分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进行渠化,相应拓宽道路红线宽度,增加进出口车行道。

 工业区内其它道路间采用普通十字或 T 字交叉,待区内规模

 形成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人流量较大的路口增设人行天桥,以确保人车安全,提高通行能力。

 各类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详见表 5-5。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表

 表 5-5

  单位:千辆/h 相交道路 等

 级 交叉口形式 T 字型 十字型 环形 无信号管理 有信号管理 无信号管理 有信号管理

 主干道与主干道 - 3.3~3.7 - 4.4~5.0

 主干道与次干道 - 2.8~3.3 - 3.5~4.4 2.3~2.6 次干道与次干道 1.9~2.2 2.2~2.7 2.5~2.8 2.8~3.4 2~2.3 次干道与区间路 1.5~1.7 1.7~2.2 1.7~2.0 2.0~2.6 1.6~2.0 区间路与区间路 0.8~1.0 - 1.0~1.2 -

 七、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是项目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项目区性质、道路功能、自然条件、城市环境等,合理地进行设计。道路绿化包括路侧带、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平面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根据现行城市道路交通规范要求,道路绿化标准为:主干路绿化率 25%;次干路绿化率 20%。

 区内行道树池采用 1.5m×1.5m 或 1.0m×1.0m 方形树池,树池间距为 5~10m,行道树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道路分隔带及路侧带内均应种植良种草皮,间植常绿矮小灌木及花卉。

 八、其它公用设施

 1.IC 电话亭:在项目区内主次干道两侧每间隔 200 米设置一个 IC 电话亭。

 2.无障碍设施:项目区内主次干道、公共活动场所、公共设施都应考虑设置无障碍设施。如为视力残疾人引路触感块材和方便下肢残疾人通行的缘石坡道。

 3.卫生设施:沿区间道路两侧每间隔 50-100 米设置一个废物箱。废物箱布置美观、卫生、耐用,并能防雨、阻燃。工业园区按服务半径 1000 米处收集转运站,全区需设垃圾收集转运站约 1 座,生活区按服务半径 70 米设垃圾收集站;在园区生活公建区内服务半径 350 米/处设置公厕,约需设 2 座公厕,每座建筑面积不少于 60 平方米。

 第三节

 竖向工程

 规划用地现状以低洼地为主,总体地势由南北高、中间低,并由西向东方向坡减。本工程的竖向规划要点是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标高,使雨、污水顺利有序排入市政干管。竖向标高要达到一百年一遇的防洪防灾标准,重点是抵御汛期雨季时的洪、涝灾害和海潮。在满足排涝要求必须填挖土方的同时,降低土方量,节约投资,最大限度地提供满足建设要求的建筑空间。

 一、布置原则

 根据规划区内海堤按一百年一遇防洪水标准进行加固,道路路面高程均按一百年一遇洪水位设计。场地参照道路竖向规划适当提高,并结合排水规划,采用重力自流的形式解决地面排水问题。

 主要原则:

 (1)采用“角点控制法”,对每个地块角点、转折点、变坡点进行高程控制,地块高程原则上高于相应道路中心线、转折点、变坡点高程20~30公分。

 (2)地面排水坡度不小于0.2%。

 通过竖向工程建设达到以下目的:

 (1)彻底解决好防洪排涝的问题,为园区建设提供一个安

 全、高效的建设平台; (2)确定道路标高,使道路纵坡的变化范围控制在规范的要求范围内,并使原有道路与规划道路在竖向上合理衔接; (3)满足地面雨、污水重力流排流要求,确定排水方向; (4)通过竖向控制,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便于土地进行成片开发,使城市平面布局和空间环境更加舒展。

 二、土方工程

 规划区内的建筑场地标高和道路标高是在相互协调下确定的,并使建筑用地标高大于或等于邻近道路中心标高,使工业用地内的雨污水顺利排入道路下的雨污水管道。在建设用地平整方面,充分利用整体拆迁和规划的有利时机,全面调整规划区竖向走势,以便于布置和修筑大规模的建筑群,有利于改善排放地面雨水和生活污水的能力,同时能满足新旧道路合理衔接和地下市政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经测算,本项目的土方工程为填方 758.3 万 m3 。

 竖向工程主要工程量表

 表 5-6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单 位 数 量 1 填方

 万 m3

 758.3

  第四节

  给水工程

 一、用水量预测

 1.预测原则和方法 工业区用水量预测是确定供水规模、工程投资的依据,它受到工业区进驻企业类型、居民生活水平、公用事业发展程度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用水量预测方法有多种,如供水增长率法、单项定额法(生活、工业等)、人均用水综合定额法、单位面积耗水量法、数理统计法等。根据本工业区定位为石油化工基地的规划特点,根据《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控制性规划》,采用单位面积用水定额并考虑缺水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最高日用水量预测。

 2.用水量预测

  按照工业区的定位,工业用水采用单位面积指标进行计算。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本项目主要为三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的用水指标为 4.76 万 m3 /d.km 2 ,其它用地用水量指标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的指标进行测算。

 经统计估算,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日最高用水量为 34.0万 m3 ,详见表 5-7。

 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区 用水估算表

 表 5-7 序号 水耗分类 指

  标 数 量 用水量 (万m3 /d)

 1 三类工业用地用水 4.76 万 m3 /d.km 2

 6.8815km3

 32.75 2 仓储用地用水 0.3 万 m3 /d.km 2

 1.136km3

 0.34 3 对交通用地用水 0.4 万 m3 /d.km 2

 0.3304 km3

 0.13 4 道路广场用地用水 0.2 万 m3 /d.km 2

 1.3946km3

 0.28 5 市政公用用地用水 0.3 万 m3 /d.km 2

 0.27 km3

 0.08 6 绿地用水 0.2 万 m3 /d.km 2

 2.0913 km3

 0.42 7 合计

  34.00

 在不考虑节水措施(也不考虑利用海水)时,项目园区总用水 量为 34 万吨/日;考虑节水措施(也不利用海水)时,园区总用水量为 26 万吨/日,其中生活用水约 0.08 万吨/日。

 二、供水系统

 工业区水源为湄洲湾引水工程,工业区供水采用分水质供

 水,工业水厂在工业区外选址建设,生活用水由湄南水厂供应。

 工业用水水质要求符合《石油化工生产给水水质标准》SH3099-2000 指标。

 生活用水水质要求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指标。

 三、管网布置

 本项目区给水管网系统将按不同水质分成工业给水管网、生活给水管网和中水管网等三个管网系统。

 1. 工业给水管网 项目区工业给水管(兼低压消防水管网)沿柳厝路、仑埔路、东邱路、施厝路、南埔路敷设 DN200-DN800 给水干管,沿线分配给项目区域内工业给水干管,整个区域给水管网成环状布置,管网压力≥0.3MPa,工业给水管工程量见表。

 工业给水管 工程 量估算表

 表 5-8 序号 名

  称 规 格 长 度(m)

 1 工业给水管道 DN200 2780 2 工业给水管道 DN400 2430 3 工业给水管道 DN500 2810 4 工业给水管道 DN600 410 5 工业给水管道 DN800 430 6 合

 计

 8860

 2.生活水管网 项目区生活给水管沿南埔路敷设 DN300 给水干管,沿线分配给项目区域内生活给水干管 DN100,整个区域给水管网成枝状布置,管网压力≥0.2MPa。工业给水管工程量见表。

 生

 活

 给

 水

 表 工 程 量 估 算 表

 表 5-9 序号 名

  称 规 格 长 度(m)

 1 生活给水管道 DN300 2010 2 生活给水管道 DN100 6850 3 合计

 8860

 四、给水管管材

 目前给水工程选用的管材主要有砼管(钢筋砼管,预应力砼管)、球墨铸铁管、镀锌钢管、UPVC 管、给水用聚乙烯 PE 管五种,其分析如下:

 1.铸铁管 铸铁管分为两种,灰口铸铁管与可延性球墨铸铁管。灰口铸铁管历来是给水工程输配水管道的主要管材之一,其材质采用离心浇铸)较钢管耐腐蚀、价格不高,在我国有长期的应用历史,这种管材难以适应高压、重载、震动、冲击及不均匀沉陷等复杂的使用条件或环境要求。由此而引起的爆管、断裂等事故在各地屡有发生,造成巨大损失,这种管材已逐步被淘汰。

 球墨铸铁管有很好的性能,工业发达国家早在 60 年代后期就开始推广使用,至 70 年代已基本完成替代灰口铸铁管材的换代目标。近几年来,我国球墨铸铁管材的开发生产发展较快,球墨铸管材因有优良的性能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它的价格偏高。

 2.钢管 钢管也是给水工程常用的管材。其主要特点是:机械强度大、可承受很高的压力,制作、焊接技术已相当成熟,检验手段已日

 臻完善,取材方便,规格齐全,对最大口径几无限制,且可加工出各种管件。因此钢管的选用范围很广,常用于大口径输水管线,尤其适宜于水压高、地形复杂地段或穿越障碍情况,钢管存在的问题是价格高,管道的腐蚀及其保护。

 3.预应力的钢筋砼管 自 60 年代以来,预应力钢筋管是我国各地应用最多的给水管材。其主要特点是节省钢材、比较耐腐蚀、价格较低,但其工作压力有限(一般<0.6~0.8MPA),自重大、因而运输、安装不便,损坏率高。

 4.PVC-U 塑料管 PVC-U 塑料管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给水管材。国外自五十年代起已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给水管道,目前西欧各国给水管道中,塑料管已占 10-60%,PVC-U 管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不易结垢、水力条件好、韧性、可冷弯、施工方便,可替代金属管材等优点。PVC-U 管在给水工程中应用发展较快,各地应用情况均较好。

 5.给水用聚乙 PE 管 根据 GB13663-92 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适用于建筑内、外输送温度不超过 450℃的给水管,公称压力 0.25、0.40、0.60、1.0MPA,公称外径为 16mm-315mm。根据 GB1930-93 给水用低密度聚乙烯(HDPE)管适用于输送水温在 400℃以下埋地管,公称压力 0.40、0.60、1. 0、1.6、2.0MPA,公称外径为 16mm-630mm。

 近年来,国际上城镇供水管有逐步被 HDPE 管所取代的趋势,其原因是 HDPE 管的预选韧性较好,它的敷设可以在地面上长距离的连接好后,再放入管沟,因此管沟断面不考虑人工下沟操作,节省了土方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给水管道干管管径

 >DN500 宜采用球墨铸铁管,特殊地段如过河,穿越障碍可采用钢管;管径<DN500 的采用 PVC-U、PE 给水管。管道接口应以柔性接口为主。

 第五节

 雨水工程

 一、雨水排水现状

 项目区目前没有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项目区内雨水一般随地形流入水体,基本上无序排放。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这些区域雨水必须统一规划,系统排放。

 二、雨水工程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及竖向布置,尽快将雨水自流排出,不设雨水泵站。

 2.雨水管渠全部敷设在车行道下,避免多占建设用地。

 3.雨水与防洪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排洪渠道兼作雨水管道,减少投资。

 4.雨水管渠平面布置和竖向高程确定应与各专业方案紧密结合,并为其它专业的管线敷设留有空间。

 三、雨水量测算

 1.根据福建省建委批准的地方标准,泉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q=

 (1/S.ha)

 泉港区多年平均最大 24h 降雨量 L/24=134mm,暴雨递减指数 n=0.68。

 式中:P-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 1 年

 t-降雨历时(min),t 0 =t 1 +mt 2 ; 1376.288(1+0.599lgp)

 (t+7.133)0.608

 t 1 —地面径流时间采用 10 分钟, t 2 —管渠内流行时间, m—延缓系数,管道取 2.0,排洪沟对 1.2。

 2.雨水量公式 Q=Ψ·q·F 其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Ψ---径流系数,取 0.65

 F----汇水面积(ha)

 3.排水管道设计参数 (1)计算公式

 V=1/n·R2/3 ·i 1/2

 其中: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取 0.013

 (2)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即充满度 H/D 采用 1.0。

 (3)排水管道最小流速满足自清流速 V min =0.75m/s 经计算,各地块雨水流量,结合地面坡度及雨水管道坡降,确定雨水管道管径 D600-D1200。

 四、雨水管网布置

 管网布置采用就近分散,直接排放,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同时根据防洪排涝系统布置各汇水区内雨水管与防洪排涝系统紧密结合,分散收集后顺道路坡度,就近排入园区内排洪沟中。管道坡度 1.5-3‰雨水管一般采用单侧布管,雨水管起始管段覆土深度不小于 0.7 米。每隔 40-50 米,设一检查井,检查井井身

 为砖砌,底板为钢筋砼,井盖选用复合型材料。工程量及规格详见下表 5-10。

 雨水工程工程量统计表

 表 5-10 序 号 名

 称 规 格 (mm) 长 度 (m)

 1 重力雨水管 D600 5860 2 重力雨水管 D800 1420 3 重力雨水管 D900 730 4 重力雨水管 D1200 850 5 合

  计

 8860

  第六节

 污水工程及中水利用工程

 一、排污系统

 项目区内现状无工业污水,村庄生活污水也是无序排放,需对污水管网进行重新布置。

 二、布置原则

 1.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片区规划为依据,结合相邻片区的地块分布情况,使污水系统能更好地为整个项目区服务。

 2.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利用有利地形,合理布置污水管道,尽量使其自流排放,减少提升泵站,节省投资和经营运转费用。

 3.尽可能使污水管道的坡降与地面坡度一致,以减少管道的埋深。

 4.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力求做到近期可行、远期合理,避免重复建设。

 5.与其它专业分项工程统盘考虑,相互结合,使各专业间协调一致。

 三、排污体制

 根据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的规定,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以减少污水处理厂负荷,降低处理费用。本工程项目的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城市生活污水采用集中处理、集中排放方式。

 四、 污水量预测

 根据工业区总体规划及其它地区的调查统计,工业污水量按工业用水量的 15-30%,本项目按 20%,排放系数按 0.25 计取,日变化系数按 1.2 考虑;其它辅助用地、生活污水量按相应用水量的 70%计算,经估算,在中水回用为 0 以及海水作为冷却水水量为 0 时,污水排放总量约为 13.0 万 m3 /d。。

 五、 管网布置 1.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

 V=1/n·R2/3 ·i 1/2

 其中: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取 0.014 排水管道最小流速满足自清流速 V min =0.75m/s,管道设计最大充满度 D300-400 为 0.65,D500-100 为 0.70。根据各地块面积所产生污水量,计算每一管段的设计流量,然后根据公式Q=w.v及水力计算图,可得出区内各段污水管管径为 D300~D1000。

 2. 污水管道 项目区域污水沿施厝路、仑埔路 D300-D800 干管自北向南沿

 线收集后汇入南埔路 D700-D1000 污水干管,经南埔路污水干管汇入污水处理厂。进厂管埋深 7 米左右,无需设置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道采用单侧布置,污水管起始覆土深度不小于 1.2 米,管道坡度 2.5‰~5‰。每 30-40 米,设混合结构检查井一个,井盖选用复合型材料。工程量见表 5-11。

 污水工程量表

 表 5-11 序 号 名

 称 规格 (mm) 材料 长度 (m)

 1 重力污水管 D300 钢筋砼管 2440 2 重力污水管 D400 钢筋砼管 1820 3 重力污水管 D600 钢筋砼管 1060 4 重力污水管 D700 钢筋砼管 730 5 重力污水管 D800 钢筋砼管 270 6 重力污水管 D1000 钢筋砼管 840 7 合

  计

  7160

 六、中水利用及管网设置

 1.中水利用量预测 南垦区中水利用量(包括福炼扩建项目):10 万吨/日 (1)中水回用对象:区内绿化、道路冲刷和河道景观用水及各工厂循环水补充水等。各企业内部也要分别建设本企业内部的中水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园区污水处理厂仅提供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

推荐访问:工程项目 市政 可行性研究报告